(此文作者是phoenix.liong)
言为心声,是人与人间传情达意的基本工具,表现为声音作用于人的耳朵这个听觉器官。声音,在特定空间下,是共用品,多一人听见而不会产生额外成本。
在大学听教授讲,理想的课堂生额是20人,过少学生间市场小,过多教师照顾小众需求分身乏术。大班教学,一个班级七八十人,甚至一百多人,这种现象,不少见。即使在小学,我所在学校,六七十人是普遍现象。正因为多一个学生,在教师讲课声音的制造上不产生额外成本,班级人数可以在20的四五倍。
中国研究生不爱提问,不擅质疑,这种批评屡见报端。殊不知,这是大班教学下的结果。儿童活泼好动,追新逐异,问东问西,是本性的表示。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,这种本性格外强烈而自然。
可是声音是共用品,不管是噪音还是乐音,可以毫无阻碍传播到身边人耳中。六七十人共处一室,在自习课常见闹哄哄现象,而乱班教师与众生的声音互相干扰,导致传情达意受阻。所以,教师在教学指标的约束下,必须对学生调控心性,约束行为,一个一刀切的手法就是,不准乱动,不准说话。这个指令简单易懂,是大班教学下的要求,也对儿童本性造成伤害,长此以往,导致儿童自然而然的反应变得迟钝。可是这种伤害,对于考核容易考核的知识点的小学来说,并不能立刻展现出来。在大班教学下,管理异常重要,把教室的发声权界定给教师自己,是一个要点。在禁止学生心声传播到空中的条件下,教师就是课堂几乎唯一拥有随便动随便说的权利的人。可是,我们常听说,教师千人一面,扑克脸多。这很好理解。教师如果像小丑一样打扮,像相声演员一样说话,要学生不懂不语这条规则执行难度会陡增。在渠县中学读书,大家最喜欢听历史老师讲故事。但是他想讲又怕讲,想讲,是见大家听的认真,是真正满足了学子的需求,精神激荡的学生的表情和言语给知识供给者舒心的反馈;不想讲,因为学生心思得到牵引,却是对课本的偏离,从教务指标来看是浪费,因为回神有一段时间,甚至耽搁、降低后续教务。
所以说,在大班教学下,教师不仅要控制住学生的嘴巴,而且更会控制住自己的嘴巴,紧扣教材。这是简单粗糙的方法,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。既能给儿童的声音一份自主表达的空间,又能让教师的声音畅通无阻,既能在课堂激荡全班学生当时的情思于于无形自然,又能在期末成绩总结会上笑容满面,这种课堂风景难能可贵。
声音可以轻易传递到身边人耳朵,不管他们想不想听。六七十人共处一室,生生间传情达意不免而必要。防止声音成为噪音,有许多方法,比如压抑心声到课后传达,降低音量,嘴对耳密语,递纸条用文字替代。这是有礼貌的做法,也是自律的表示。然而,噪音的体验在班级几乎每位学生都有体验。一个同学,用言语挑逗同桌,同桌一拳打过去。一个同学,用平时的玩笑面对另一个同学,结果另一个同学心情不好,几次说话表示不愿交流,而对方仍然不能会意,烦不胜烦一脚过去。拳脚相加,一般列为班级事件。如果教师不能理解声音作为共用品身边人没有选择关闭耳朵的权利,往往会看轻说话人的责任。
当然,因为声音是共用品,我们也可以在校园免费听到那么多有趣的本不是面对自己的声音,这无疑增添了课外校内生活的姿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