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投资人文中谈及一废品回收生意的实例,大意是铁屑回收的购销价齐一,小贩靠添加杂质获得报酬。兴之所至,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好例子。如果用财务视角处理,无法反映其中的丰富蕴涵,转用价格理论则曲径通幽。或者说,只有价格理论才能解释该生意中不同小贩的不同财务报表。
合约自由,市价将包含参与要素的报酬。常理看,不同质量不同价格,再补加一个劳务所值,便是废品小贩的售价。但铁屑废品的特点是价值极低且批次庞杂,逐次验质定价导致成本大涨,该选择被竞争淘汰。取代的定价方式是一个默许的杂质率,即齐一的进销价格配合熟人信息,高过此率淘汰,低过则要添加。
熟人信息经过长期积累,是杂质率达标的替代,能节省检验费用,是值钱之物。小贩脸熟得以尝点小甜头,生人恐怕要进销倒挂才能交易!实例中小贩人为增添杂质牟利,独立来看自私之害,但如果把“杂质率定价”所节省的总体信息费用考虑进来,利大于弊。
另外,该小贩行为背后隐藏了两个假设:1、质量不能稳定持续的高过标准;2、量不够大。若满足以上假设,该小贩得享高质量的商誉,回收站不得不单独定价来竞争:齐一的供销价格开始分离,且因减少了筛选成本,其价差将大于默许的杂志率。条件转变,添加杂质变得不划算。